|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是什么?技术、政策,还是人才?
这个命题太过玄奥、太过庞杂,还是交给那些纵横车坛几十载,著作等身的意见领袖和专家们解决吧。我们还是从那些看的见的地方,以“外貌协会”的屌丝眼光“审美”自主品牌吧。论论他们的车型命名,看看他们的官网,聊聊Logo,扯扯前脸设计。
今天,我们聊聊车型命名的那些事儿。
本末倒置的结论:
自主品牌车型命名可以看出这个企业体系的成熟程度,命名清晰则战略清晰,经营则越加稳健;命名越混乱,则说明思路混乱,不知道市场需要什么,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一个奇瑞”战略的改革实际是整个自主品牌从凌乱到反思的缩影,只是有些人醒悟的早,而醒悟的晚则错失了品牌发展的最佳时间段。
很多人无法理解丰田为何抛弃了“凌志”这种高端大气上档次又接地气的品牌名称,重新经营毫无知名度和好感的“雷克萨斯”;当然,同期丰田还“作孽”的砍了霸气“陆巡”,改为不知所云的“兰德酷路泽”。以上,恰是丰田全球战略的一次调整,品牌和车型中文命名为英文英译,而不是随意的“神算测字”。年初,英菲尼迪开启其“Q”战略,旗下轿车以“Q”命名,SUV以“QX”命名。两大国际车企的调整都可以看做是企业战略的一次调整,是对自身产品布局的一次梳理,对未来市场的一次判断。
在写自主品牌之前,先甩出参照系:鄙人很喜欢宝马的命名的体系,无前缀13567就是轿车,同时数字代表了车型级别,前缀“X”表示SUV系列,前缀“M”表示是高性能运动系列。产品布局清晰,同样相对的消费人群定位也会精准很多。(奥迪也近似)
长城:从一个长城,到+haval
为何将长城摆到第一位,因为他和五菱一样(也是鄙人比较尊敬的一家车企),虽偏于一隅,但认真造车、认真做事,不妖毛,踏踏实实的把销量做起来,把产品做好了(中国车企,特别是大国企缺这个)。
这里不想探讨哈弗的独立是多么慎重来佐证我对长城的判断,单一类别11年100万辆这个数据在自主品牌足以自傲了,以后死忠只认“哈弗”,不识“长城”才是好事。长城官网是自主品牌里最亲民的,哈弗向左,长城向右。车型里面,轿车以“C”命名,你是否还能找到腾翼,酷熊,炫丽,迷你,精灵,嘉誉,赛弗,哈弗派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名称。产品缩减、规整,这些动作背后的悄然变化,恰是我看好长城的理由。也许V80和风骏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会独立,但那可能就是下一个“哈弗”。
奇瑞:醒悟者的“一个奇瑞,4个系列”
自主品牌“老大”终于又再次做出了大动作,在折腾的伤身又伤心之后,以醒悟者的姿态发布“一个奇瑞”战略,正式停用瑞麒、威麟和旗云三个品牌,产品线缩减为“QQ、风云、艾瑞泽和瑞虎”四个系列,并各有分工。
来看看,奇瑞现有的产品阵营吧,你肯定觉得还是计划生育好。产品多而凌乱,也仅有QQ、风云、瑞虎有明确的定位,这也是这3年产品序列得以保留的原因。但不禁又得问下,QQ、瑞虎已经是具备一定子品牌的认知了,但风云和艾瑞泽的产品未来怎么命名?风云1234,艾瑞泽7654?一个奇瑞又如何体现呢?也许,未来奇瑞还得为这样的4个系列再动一次刀。可惜,时不待我。
荣威+MG:骨子里透着上海人的精明和商业精神
无论是MG,还是荣威的官网都透露出一股洋气,一丝所谓“品牌”的味道,这是地域和文化的因素,是先天优势。在命名上,无论是荣威350,550,750,950还是MG3、5、6、7,都简洁而直观。无论销量如何,上汽的两个英裔牌子在品牌经营上是很成功的。
长安:抛弃“翔“字辈,名称更缤纷
长安的“翔”字辈在志翔和悦翔之后就断代了,逸动、睿骋、致尚毫无关联的名称先后面世,好在产品力逐步提升,产品线不是很多,加上产品区隔也做的比较好。但如果在“C”系列和中文名称处理上更加妥当,势必为其真正崛起带来莫大的助力,何况长安的野心也不限于国内。
以上算是一家之言的胡侃乱扯,当不得真。至于北汽、宝骏、传祺、启辰这些后来的自主或者合资自主的产品线还太窄,不做评论,但透露出的一些端倪还是让人担忧。据传,某个车型上市前后一个月变动了3、4次,还是下发正式文件的,这种变动的背后则透露出太多信息。笔者不仅感叹,在中国做自主品牌太难。“上得了名录,下得了区域。抗得起屁股,打得过ZF。”
源自车云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