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澳大利亚,我买过两次房。第一次买房是在八九年十二月,移居澳大利亚尚不足一年半。
从八八年初到八九年末,是澳洲房地产增值最快的时期之一,平均房价差不多上涨了百分之七十,而在一些热门地区,房价更是足足涨了一倍有余。八八年六月底甫抵悉尼一个星期,我就上了岗,妻子一个月后也找到了工作。夫妻埋头挣钱,一年多下来,也有了一些积蓄。眼见房价飞涨,不少亲朋好友都劝我们只要供得起,还是赶紧买房为妙,不然攒钱的速度赶不上房价的上涨。当时的工党政府为了抑制物价飞腾,不断调升利率,住房贷款的浮动利率达到了百分之十七点五。但消费者的心理是买涨不买跌,房地产市场仍然一片火红。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之下,和太太商量后,我们决定入市了。由于手上的钱有限,我们主要看十万元左右低价位的楼房单元。从八九年九月起,看了几处,状况都比较差,没有能看上眼的,于是我说服太太调高了限额。到十月初,后来被华人同胞称作“小上海”的艾士菲尔德区有一处单元出售,和前面看过的几处截然不同,整栋楼共三层十八家,是两个“品”字型的楼联结而成,各立门户,中间不相通,一个门进去每层各三家。这套单元位于二楼,面东北,这在澳洲是最佳朝向,不过略偏西。除了走廊和邻居有公共墙外,其它部分完全是独立的,两房一厅,厨房、卫生间、室内洗衣房、阳台俱全,建筑面积八十一平方米,离火车站、商店也只有一公里左右,楼前是花园,还有一个喷水池,里面有金鱼。唯一的缺陷是没有车房,而车位也由于不足每户一个,只划定给部分住户固定使用,但出售时不能同时转让,而交给后面排队的住户,其中用于出租的单元无权使用。当时我还没有车,心想这不是大问题,等有了车,车位也就快排到了(澳洲的住房买卖活跃,周转很快),即便没有车位,停在街边也可以。到后来卖房,才知道这是一大失误。因为一般澳洲人把车看作自己的腿,买房要有车房至少也要有固定车位,所以不少买家看中了这套单元,最后还是由于车房的问题而打了退堂鼓。地产公司的代理是一个叫麦休的澳洲小伙子,很热情周到,服务规范化,使我们很快有了信任感。这套单元要价十三万七千元,麦休主动说十三万四千元就可以买下来。本来就挺喜欢,加上麦休一开口就减价三千,心存感激,当下就拍板下了定金,十二月成交。后来朋友们提示说,你们上当了,开价十三万七,意味着十三万就可以买下来。果然楼上的一家和我们的完全一样,半年后只卖了十二万九千,尽管与当时房地产市场下调有关,但看来我们的单元还是可以买得便宜些。
说买房就不能不提到房屋贷款。在澳洲有百分之七十的人拥有自己的住房,而这些人中又有百分之七十的人欠着贷款,所以房屋贷款是银行赚钱的主要手段之一。贷款的种类很多,但主要是定期和浮动两种,有的还加上一些优惠,孰优孰劣,取决于购房者的经济状况和对市场走势的预测。由于当时贷款利率一路上升,人们担心续涨,固定利率较吃香,我的一位德国同事就坦言,利率一两年后会升至百分之二十四。于是我看中了迈进银行定期五年、年息十五点九的贷款,而且这家银行艾士菲尔德分行的贷款经理何太来自香港,虽然普通话不太灵光,但总比与非华裔的澳洲人沟通来得容易。在我交了九百五十元的申请费后,晚上在成人移民中心学习英语,一位香港同学告诉我皇家银行(后来被澳纽银行收购)提供有五年优惠期的贷款,首年的利率只是标准浮动利率的百分之八十,以后逐年增加百分之四,直到第六年才恢复到标准浮动利率,而且随时可以多还贷款,这是定期贷款所不允许的。这样算下来,尽管九百五十元的申请费拿不回来,还是合算。于是我和太太决定改向皇家银行贷款。此外,我还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英文信给迈进银行,以图博得同情,取回或部分取回申请费。何太收了信还答应帮助试试,谁知最后连个回音都没有,这让我切身体会了商场如战场,那些衣冠楚楚的银行大员为了赚钱也难免是铁石心肠。事实证明,我们调换贷款银行的举措是正确的,我们买房之后,澳大利亚的高利率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经济衰退,房地产市场和利率一路下泄,两年后我们的实际贷款利率只有百分之十左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