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南半球的文化中心, 墨尔本始终不遗余力的向人们展现出它的深邃典雅并且多元化的人文风采。 现在是我在澳洲度过的第15个月。 慵懒的周末则全部交给了墨尔本的各种酒吧和演出…于是就有欲望将这两个月的饕餮简要纪录下来:
墨尔本的酒吧文化就像太平洋一样深不可测, 也像Caulton Drought一样浓香醇美(Victoria Bitter太难喝了…这里还是用昆士兰产的Caulton Drought作比喻…)。 打开google,搜索Melbourne gig guide, melbourne bar guide, 则可以找到好几页的网站都是关于墨尔本的酒吧,演出,events,clubbing等等的索引网站。 涵盖世界各地各种风格各种文化, 几乎每周每天都有各种主题活动, 各种演出。 这里的独立音乐圈也是和当地的酒吧文化相辅相成,互相孕育。 酒吧是独立音乐滋生发展的温床, 独立音乐则给予了每个酒吧独特的生命力和文化诠释。
以下列举一下这些天来去过的具有代表性的酒吧和乐队。
Inflation: 重型音乐的圣地! 坐落在King St. King St是墨尔本的红灯区, 这个酒吧附近有两个gentlemen house. 这里经常会举办重型的演出。 每当周末从Inflation的门前走过, 就能听到里面电吉他的轰鸣和双底鼓的狂飙。 我做为金属偏执狂, 自然第一个感兴趣的就是这个酒吧了。 第一次去的时候没有记住乐队的名字, 那次是一个Adelaide的比较有名的死亡金属团来演出, 我和几个朋友去看。 门票10块一位。 看门的是几个金属打扮的长发大叔, 看我们几个完全不是金属打扮, 就问我们是不是第一次看金属,我们说是, 于是他只收我们每个人2块钱…就让我们进去了……我于是感慨…原来世界各地, 包括西方国家,金属也是小圈子啊…这么渴望公众关注……? 乐队的水平没的说, 技术和编曲都很优秀, 主唱嗓子也很纯正。 鼓手的技术很牛。 由于同去的几个朋友貌似不是很感兴趣, 呆了一会就走了。
后来又去了几次这个bar, 每周末这个bar和楼上的bar一起办一个系列活动, 请的都是Indie的乐队。 大多是后朋克, 类似于The cure之类的风格。 几个代表性的乐队:
Saint James, 一个小键盘加电子乐设备,一个bass, 一个吉他, 一个鼓手。 现场很有喜感, 很hilarious, 乐手的舞台形象非常的欢天喜地, 还不停的在台上倒立, 都跟小丑一样, 看着就想笑。 曲风也很电子化, 速度很快, 编曲很优秀。
The last Dinosour: 一个来自布里斯班的乐队。 鼓手和主唱是日本人, 也许是澳日混血吧。 编曲非常成熟! 而且由于他们之前演的那个乐队奇糙无比!唱歌严重跑调, 对比之下这个乐队让观众很high
还有一个乐队不记得叫什么名字, 就是三个人, 貌似吉他手和bass手是兄弟俩, 一副英国小白脸打扮, 歌一般,但是可能长的小白脸特别受鬼妹们的欢迎吧。 他们演的时候大批的鬼妹都来捧场, 貌似非常受欢迎状。 而我既对他们的音乐感触不深, 也对长成这样的英国小白脸没什么好感……所以就很无语了
这里要提的是朋克果然比金属商业化做的好啊, 朋克音乐很有喜感, 而且有帅哥, 不吵, 色相十足于是深得大众喜爱。于是Inflation的朋克演出的规矩是, 你必须要说出当晚演出的至少一个乐队的名字, 否则的话门票加五块钱!? 而金属则恰恰相反, 看我们不像是看过金属的人, 立刻打2折! 就差免费让我们进去了……看来世界各地的金属都不好混啊。 向全世界桀骜不驯的金属战士们致敬!
Dizzy's Jazz Club: 座落在richmond. 这个酒吧自称是墨尔本最高水平的爵士乐吧! 平时都是水平很高的乐手自由jam, 一到周末则邀请澳洲各地或者国际上比较知名的爵士乐手来演出。 我们去的那天是一个84岁的老头Gil Ashkey和Roger Clark四重奏合作。 那个老头是一个小号手, 84岁了, 走路都走不稳, 但是吹起号来则显得活力十足。 几个乐手的水平自然是没的说。而且乐手的功力基本上和年龄成正比, 和脑袋上的白发成正比。 功力最浅的是那个钢琴手了, 鼓手是一个白人女子, 也没有白发, 但是打的味道还不错。 几个小号手则是最张扬的。 我对爵士乐处于刚刚入门阶段, 他们演奏的流派就不好说了, 基本上以小号的即兴音阶为主, 和弦变化不是很多。 那个老头每演奏完一首歌就向观众发表一通人生感慨, 诸如" spend your cash! enjoy your life!" 叽里咕噜一通, 大意则是"人生得意需尽欢"之类的内容。 观众跟着一起附和着。 观众里面有一半以上都是老人或者四五十岁的中年人, 很少有年轻人。 估计我和我的朋友就算那天最年轻的了吧。 这个酒吧的爵士乐水平没的说, 配置也是很纯正, 前排都是预留的座位, 订座位的大都是老年人, 估计是资深fans, 舞台一侧是一排单排的座位, 门口还有几个圆桌。 提供少量西餐, 不提供软饮, 只提供酒。 大概人们认为爵士乐历来都是与酒共生的吧
Matt Walters和Angie Hart.?民谣之风!? 我是在逛墨尔本的乐队论坛的时候无意中翻到了Matt Walters的myspace, 于是立刻被这个忧郁男子的安静深沉的民谣所吸引。 这个人就一把木吉他,一个人自弹自唱, 歌曲很有味道! 于是怨念了很久看他的演出, 正好赶上他七月份要录专辑, 没有演出, 到了8月底终于赶上了有他的演出, 而且他是做为暖场出场, 主角是一个女歌手Angie Hart. 这个Angie hart早年曾经组过一个流行摇滚乐团, 做为主唱, 他们的唱片在澳洲卖出了100万张! 后来Angie Hart单飞, 开始一个人作曲编曲来玩民谣。 这次演出的场地坐落在Northcote, 叫做一个什么social club, 这次次的场地是一个很大的多功能厅, 是专门做演出用的, 没有酒吧那种桌子和吧台。 有一个舞台,人们都坐在地上。 第一个上台的是两个女孩, 名字不记得, 一个键盘一把吉他, 嗓子很好歌曲很好听。 第二个上台的叫做Modulater Louge, 又是两个女子, 一副英伦打扮, 两把吉他, 他们的歌节奏性更强一些, 和声有很多, 曲风明显收到Cranberries影响。 效果很不错。? 第三个上场的就是Matt Walters. 看到真人, 感觉他比myspace上面的照片显得要高大, 要黑, 胡子要多…… 歌曲的效果也不入myspace上面的效果好, 但是也足够好了。 最后上场的是Angie Hart, 她不弹吉他, 而是一个跟猪头一样的男人给他用吉他伴奏。 观众都站了起来, 这个女人很大牌, 这卖过100万张唱片的女人就是不一样啊。 这个女人在台上总忘词, 并且以此为荣, 还不停的调侃, 一傻笑就呲牙, 我对此颇有微词…而且她的歌也不是那种能打动我的那种, 很奇怪鬼佬们居然很喜欢这种风格。 人们还说, she has really nice voice! 看来果然西方和东方的口味不一样啊。
The Red Jane.视觉系+舞曲! 这又是一个风格迥异的乐队, 乐队成员清一色的面具, 一身花花绿绿的打扮, 很像扑克里面的J. 最有特色的是鼓手, 鼓的右边放了两牌键盘, 总是一边打鼓一边用右手弹键盘, 右手不停的在键盘和鼓槌之间切换。 他的鼓里面还有几个电鼓的pad, 乐队还有另外一个女键盘手, 一个bass手, 一个吉他手。 每个人都带着无线耳麦, 都可以唱, 不停的在和声。 这个乐队主要是翻唱一些经典的老摇滚, 诸如Bon jovi, Michael Jackson等等, 而且把这些歌曲都改编成一些舞曲风格。 现场的人们很high, 都随着乐曲跳舞, 酒吧里面的气氛被一点一点慢慢的小火烘烤, 最后人们陆续的从椅子上坐起来, 全部走到前面舞池里面扭动身体。 酒吧里面还到处都放满了气球, 人们把气球打到空中打来打去, 舞池和乐手之间没有间隔, 气球经常打到鼓手头顶上, 鼓手就用鼓槌把气球打回来, 气氛无比的和谐。 两个鬼妹抱在一起跳了半天, 然后巡视周围, 大概是想找个男人一起跳吧。 一个鬼妹先是打量了我半天, 我也看了她半天, 貌似我这个亚洲土鳖学术男的形象不满足她的口味, 同时也发现了我身边的女伴。 于是她就将目光转向了角落里面的一个落单的矮个卷发的南美男子, 那个男子欣然冲过来和她们一起扭了起来……真河蟹啊…
乐队和酒吧先列举这么多。
然后感慨一下西方的娱乐生活。 初到墨尔本感觉到这边冷冷清清死气沉沉。 最近逐渐感受到所谓的西方的娱乐方式, 一切皆酒吧。 墨尔本的酒吧文化的发达, 就像北京街头的羊肉串麻辣烫麻辣小龙虾, 遍地都是……周六的晚上, 连出租车公司都打不通电话。 资本主义的灯红酒绿, 都在霓虹灯下。 这是与中国文化迥然不同的地方。 在墨尔本, 天堂是高脚杯, 牛排, 短裙, 琴弦, 鼓点…在北京, 天堂是鸡翅, 白玉串烧, 永和大王,城隍庙, 成都小吃, 麻辣诱惑, 渔乡人家……还有13club…或许还有麻将桌吧……
源自互联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