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U.PEOPLE 澳群澳洲珀斯Perth华人网官方网租房二手车招工二手买卖黄页退税税务Tax Return 珀斯 悉尼 墨尔本 布里斯班 阿德莱德 堪培拉]
标题:
连续交易一周岁 市场肯定夜盘交易
[打印本页]
作者:
新闻3
时间:
2014-7-2 12:52
标题:
连续交易一周岁 市场肯定夜盘交易
7月5日对期货行业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去年这个时候,上海期货交易所(下称“上期所”)首推贵金属连续交易。而市场给连续交易周岁庆生方式则是:7月4日,大连商品交易所
[微博]
(下称“大商所”)将推出
棕榈油
(
5810
,
10.00
,
0.17%
)和
焦炭
(
1129
,
0.00
,
0.00%
)夜盘交易。
中国期货业协会前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期市成交额同比降近一成,但上期所却同比增长二成。“因为上期所开设了连续交易。”美尔雅总经理黄勇一语道破天机。
市场肯定夜盘交易
去年7月5日,上期所首推黄金、白银连续交易,即夜盘交易。黄金和白银期货品种连续交易的时间设在21:00至次日凌晨2:30。设立连续交易后,国内黄金、白银交易时间基本能覆盖全球最大的黄金、白银期货交易所——COMEX(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主要的交易时段。12月10日,上期所又增加了铜、铝、铅、锌四个品种夜盘交易。
金属价格由国际市场决定。夜盘交易覆盖国际交易时段,国内投资者可以有效地规避第二天开盘大幅波动导致曝仓的风险。
市场很快给予了夜盘交易正面回馈,交易量显著增长、活跃品种持仓规模显著扩大和市场参与客户数显著增长。
截至2014年6月30日,连续交易时段共成交3.82万亿手,占同期上期所市场总成交量的28.01%。分品种成交方面,连续交易时段,黄金、白银、铜、铝、锌、铅成交量分别占同期该品种总成交量的66.09%、60.74%、35.23%、32.95%、34.69%、15.03%。经过一年的发展,连续交易已经成为相关品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总成交量方面,贵金属品种中,黄金日均成交量23.12万手,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332.05%,白银日均成交量215.94万手,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699.67%。
连续交易上线以来,随着交易时段覆盖度的扩大,相关品种价格连续性得到改善,投资者的持仓规模显著提升。截至6月30日,上期所黄金期货持仓量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67.35%;白银期货持仓量同比增长84.68%;铝期货持仓量同比增长61.12%。
客户参与数量显著增长。黄金期货日均参与客户数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60.39%;白银期货日均参与客户数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72.46%;铜期货日均参与客户数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10.52%;铝期货日均参与客户数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143.48%;铅期货日均参与客户数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393.18%。
连续交易上线以来,上期所在全球贵金属期货市场中份额显著提升。上海白银期货成交量已经跃居全球首位,上海黄金期货成交量也已稳居全球第二位,亚太地区首位。贵金属期货市场的中国价格正在逐步形成。
夜盘交易激发了市场潜力,上期所方面分析认为,夜盘交易提高了期货市场的国际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梳理了流程,规定时间做规定动作,规定时间做正确动作。
扩围势在必行
初步试水成功后,连续交易呈现扩围之势。上期所有意将连续交易时段从当前的21时开盘提前至20时。因为北京时间20时至21时,美国会发布一些较为敏感的经济数据,如每周的初次申请失业金人数、每月的密歇根消费者信心指数以及联储会议纪要等,以进一步化解夜盘交易开盘前的急剧涨跌风险。大商所夜盘交易7月4日上线。郑商所也在备战夜盘。
但是,各大期交所齐推连续交易,对期货公司技术准备、人才储备等提出了挑战,在期市成交总额并没有做大背景下,连续交易扩围仍存一定压力。
“国外期市是接近24小时交易的。中国期市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推动连续交易、延长交易时间是长期任务,期货公司应该顺应环境,接受挑战。”业内人士称。
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
[微博]
教授认为,连续交易在晚间交易时段成为盘活存量资金的一个有效方式,提高了保证金的使用效率;对于期货公司来说,由于目前经纪业务还是利润的主要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尽管连续交易增加了工作量,但晚间交易时段满足了客户的需求,交易量放大了许多,给期货公司增加了收益;对于投资者来说,在目前尚无便利的渠道参与境外交易的情况下,上期所的连续交易模式受到投资者的欢迎,夜盘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成为规避境外交易时段价格波动风险的有效方式。
源自上海证劵报
欢迎光临 [ A.U.PEOPLE 澳群澳洲珀斯Perth华人网官方网租房二手车招工二手买卖黄页退税税务Tax Return 珀斯 悉尼 墨尔本 布里斯班 阿德莱德 堪培拉] (https://aupeopleweb.com.au/1/aupeopl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