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U.PEOPLE 澳群澳洲珀斯Perth华人网官方网租房二手车招工二手买卖黄页退税税务Tax Return 珀斯 悉尼 墨尔本 布里斯班 阿德莱德 堪培拉]

标题: 意法力推欧洲银行业联盟德国反应消极 [打印本页]

作者: 新闻3    时间: 2013-5-3 10:35
标题: 意法力推欧洲银行业联盟德国反应消极
   趁德国即将举行大选,德国总理默克尔分身乏术之际,法国与意大利在银行业联盟问题上结成了统一战线。
  当地时间1日,意大利新任总理恩里科·莱塔表示:“银行联盟建设是欧盟工作的首要重点,在这个问题上已不能再浪费时间。”
  莱塔是在其上任后首访巴黎,同法国总统奥朗德举行会谈后的共同记者会上做出上述表示的。在讨论了广泛的宏观经济、就业、欧洲银行业联盟的话题之后,意法领导人均表示,意法在欧洲银行联盟问题上达成一致观点。
  不过,考虑到德国在银行业联盟方面所做出的消极反应,欧洲舆论普遍预测,在德国今年9月举行大选之前,在推动欧洲银行业联盟议题方面不会有任何进展。
  意法结成统一战线
  在4月30日通过议会信任投票后,莱塔随即出访柏林,作为其访问的第一站,然而这位有“反紧缩总理”之名的意大利新总理,在同德国总理默克尔会面时,也仅仅提出需要欧盟层面采取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并发誓要巩固此前紧缩政策取得的成果。
  然而在5月1日访问法国时,莱塔则与奥朗德达成更大胆的共识。
  莱塔在创建一个全面欧洲银行业联盟方面施压,并表示希望下月欧盟峰会前,就能看到结果。
  “我们不能在这个事情上浪费时间了。”莱塔表示,“我们已经决定了,我们就必须这样做。”他并且认为,通过建设全面欧洲银行业联盟,将创造就业机会,并帮助企业获得较低的利率。
  奥朗德在这场共同记者会上表示,他支持对银行业联盟的积极推动,并将其看作是一个可以结束欧元区三年危机的基石。
  “如果我们要为各国商业带来流动性,如果我们希望欧洲央行能够在良好的条件下进行干预,我们必须在可预见的未来实现银行业联盟。”奥朗德表示。
  莱塔表示,他不觉得由于存在“两个速度的欧洲”,一个政策将出现截然相反的两面性。
  “有些人认为,如果解决方案造成意大利这样的国家出现跳跃式经济增长,对于德国而言是一件坏事,我不同意这种想法,”莱塔表示,“我们不能拥有这样的一个欧洲大陆,即在其他地区分崩离析之时,只有两国或三国过得还挺好。”
  作为欧盟区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目前正陷入经济衰退之中,失业率在11.5%徘徊,其债务负担达该国每年经济产出的120%以上,仅位于希腊之后。
  莱塔说,意大利将尊重其对欧洲的承诺,但他本身也代表了在欧洲内部越来越多的对立情绪,他希望传递来自意大利的最重要的信息:“我们需要一个伸出援助之手,而非令人沮丧的欧洲。”
  德国拒绝共同存款担保计划
  去年12月,欧盟各国领导人在原则上同意建立银行业联盟,并希望从2014年3月开始,此联盟的第一个组成部分,即一个单一的监管机制可以开始运行。在这一计划下,欧洲央行将从2014年7月开始监管大约5000家欧洲银行。
  目前,由于德国总理默克尔谋求第三次连任,其在建立一个不讨好的银行业联盟的提议方面,态度越来越抗拒。据德国媒体报道,德国外交部目前传出的讯息是,默克尔政府不想在此问题上做任何沟通,直到大选结束为止。
  从默克尔近两个月的历次发言中看来,她认为,目前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各国,其中心任务仍是继续改变政府的债务政策,而没有债务,是摆脱银行业影响的最好办法。
  与此同时,一些欧洲政要已多次提出要结束现行的“德国强制的”紧缩政策。当默克尔仍在担心向债台高筑的国家提供信贷之路会越来越困难之时,以法国为首的一些欧洲国家认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不是紧缩政策,而是尽快成立欧洲银行业联盟来提供流动性。
  在最近一次的4月底欧盟峰会上,默克尔明确表示,她的政府支持欧洲银行业联盟的建议,但拒绝共同存款担保计划(common deposit guarantees)。
  共同存款担保计划这样的措施,旨在提振信心,防止银行挤兑,其方式是假设银行破产的情况下,将偿还储户有限的一些资金量。
  默克尔彼时表示,她反对欧洲范围内的这种保证,“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这种担心是不无道理的,考虑到目前欧洲银行业现状,德国以及北欧国家的纳税人将有可能为其他一些国家承担巨额账单。
  德国央行行长、欧洲央行理事会成员魏德曼(Jens Weidmann)也拒绝了此欧元区范围内的担保计划,斥之为“不合理”。


源自新浪财经




欢迎光临 [ A.U.PEOPLE 澳群澳洲珀斯Perth华人网官方网租房二手车招工二手买卖黄页退税税务Tax Return 珀斯 悉尼 墨尔本 布里斯班 阿德莱德 堪培拉] (https://aupeopleweb.com.au/1/aupeople/) Powered by Discuz! X3.2